携手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未来
携手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未来近日,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习总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前不久,习总来到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听取古蜀道发展历程、翠云廊整体情况介绍,沿古道步行察看千年古柏长势,详细询问历史上植柏护柏情况。他强调:“这启示我们,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同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有哪些制度探索,效果如何?应怎样处理好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之间的关系,更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邀请专家学者就此对话交流。
光明智库:制度建设对于生态文明有什么重要意义?新时代,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有哪些制度探索,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林震:加强制度建设是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之举和重要法宝。党的二十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作为新时代十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就之一。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固然有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突破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让政府、企业和社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各负其责、各尽其能。这就需要从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上进行创新。
党的报告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2015年印发的《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同年,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到2020年,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系统安排,明确了坚持和巩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基本内容。
纵览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个突出成就就是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比如,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制定和修改环境保、森林法、草原法、湿地保、长江保、黄河保、环境保护税法以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法和核安全法等法律,覆盖各重点区域、各种类资源、各环境要素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
在建立健全自身生态文明制度的同时,我国也积极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实现了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例如,致力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积极推动建立共建“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发展合作机制。
沈满洪: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创设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如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环境污染党政共同负责终身追责制度、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等,并让这些制度充分发挥治理效能。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是党和国家重大制度创新,在实施中有如下特点: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紧抓群众最关切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如开展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等。二是坚持动真碰硬。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三是坚持责任到人。查处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问题等,产生强大震慑力。四是坚持以督促改,直至问题整改到位。
此外,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等,也是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重要举措。
宫长瑞:以制度形式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工作要求,能够充分发挥制度的权威性和规范性,以更大力度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方向不偏、成效提升,以更高标准增强全党全国人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健全了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源头严防上,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行用能权和碳排放交易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推进建立健全洋垃圾入境制度等;在过程严管上,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实行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推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在后果严惩上,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损害赔偿制度等。
庄贵阳:创新经验主要体现在: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坚持守正创新,从根源上突理发展与保护问题规律的思维定式,摆脱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惯性,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发展新范式;坚持系统观念,将其纳入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过程,推进制度建设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开展试点示范,是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实践的重要举措。在中央顶层设计下,充分尊重地方和基层的经验、智慧、首创精神,通过试点积累经验、测试效果、突破障碍、缓冲压力,是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的有效途径。我国开展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低碳试点省市等都是成功范例。
沈满洪: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体系化。在构建生态文明制度“四梁八柱”体系基础上,在实践中不断织密制度之网。二是特色化。制度建设必须扎根中国大地,遵循具体国情和文化传统。三是实用化。制度不在多而在精,在于务实管用。
完善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解决好如下问题:一是制度冲突问题。为此,须加强制度衔接、推进多规合一。二是制度拥挤问题。针对同一个问题出现了多个层面多种类型的制度,分清制度轻重缓急、梳理制度优先顺序就成为紧迫任务。三是改革乏力问题。对于中央反复强调推进却进展缓慢的制度改革,应加强制度改革监督、推进制度改革巡视。四是选择性偏好问题。要重视绿色财政制度和生态产权交易制度的运用,以较低成本实现较好的生态保护效果。
宫长瑞:党的以来,我们党把制度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和经常性工作来抓,积累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重点突破与统筹推进相统一、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贯通澳门开奖、坚持建章立制与有效执行相衔接、坚持人民至上与守正创新相同步、坚持循序渐进与突击攻坚相结合等丰富经验。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当前还存在诸如制度执行意识不强,制度跟进执行不力,个别制度设计操作性不强等问题。要及时修订和完善制度,着力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制度。同时,增强制度的执行意识和执行能力,更好发挥生态文明制度聚势赋能作用。
庄贵阳:新时代,我们取得生态文明建设巨大成就,实现“四个重大转变”,最根本在于有习总领航掌舵,在于有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
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首要在于学深悟透习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把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贯穿于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等“五个重大关系”的全过程、全领域,强化各级党委对生态治理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职能,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部署落到实处细处。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的责任,研究制定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要继续发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作用,推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到实处。
宫长瑞:党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质增效,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为此,一方面,以明确的问题导向和鲜明的需求牵引不断更新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理念,制定更加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实际需求、更能满足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另一方面,要统筹协调好政府、市场、民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系,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全力以赴有效应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风险和挑战。
林震: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美丽中国”等写进党章和宪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愿的高度统一,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新征程上,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有如下几个要点:
抓思想意识,用习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抓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抓责任监督,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体系,严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尽职免责、失职追责。
沈满洪:一是坚持系统观念、学会系统思维、运用系统方法,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守住生态文明建设定力,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一任接着一任干。三是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快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格局。
宫长瑞: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生态文明制度越是科学完善、越是执行有力,就越是能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越是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对此,必须在加大制度创新供给和强化制度有效执行上下功夫、求实效。
在加大制度创新供给方面,必须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用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更好服务于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有效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顽瘴痼疾,切实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在强化制度有效执行方面,要把生态文明制度作为各级政府部门理论学习和领导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加积极主动地执行制度,维护制度权威。同时,要构建领导有力、监督全面的制度执行机制。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制度的外部约束力和精神的内生动力协同发力,一方面要抓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使制度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常态化约束力;另一方面须积极弘扬生态文化,发扬生态文明建设中孕育形成的塞罕坝精神、右玉精神、“三北精神”等,激发人民群众精神力量,人人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奋斗者。
沈满洪:一是完善制度体系。系统梳理制度与制度的关系,对于替代性制度进行优化选择,对于互补性制度进行耦合强化,以实现“1+12”的效果。二是完善治理结构。构建起以政府为主体的政府机制、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机制、以居民为主体的社会机制相互协同、相得益彰的格局。三是坚持激励相容。运用好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增强外部约束力;运用好经济手段,增强经济主体的选择权。
庄贵阳: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并不是单一、分散和独立的政策工具的集合,而是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需要由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和公众参与来共同完成。当前,推进生态治理的现代化水平,要在已有的顶层设计下,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的配套政策,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要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推动能源“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林震:生态文明建设由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建设美丽中国归根结底要靠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习总希望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身体力行、久久为功,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当前,亟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并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力度。要加强习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阐释宣传和教育工作,推动其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系统化构建、大众化传播、故事化外宣,加强绿色低碳教育,培养造就绿色新人,促进生态文明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