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家风情一馆藏
疍家风情一馆藏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港畔,形似“疍家帽”的海南疍家博物馆吐纳着大海的气息,海风吹来悠扬的疍歌,串起疍家人世代耕海的文化记忆。市民游客穿过展厅之门,就能走进那悠然的疍家岁月。在延续了数千年的农耕国度里,疍家人以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了一份丰厚且独特的中国水上文化遗产。
近日,坐落于新村镇潟湖水岸的海南疍家博物馆开馆,这是全国首个以疍家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在该馆主展厅中,以“浮槎南海、水上疍家”为主题的海南疍家历史文化陈列展正式亮相。陈列展分为“源流篇”“风情篇”和“天下篇”,以展演融合、展游合一的方式,讲述呈现了海南疍家的源起和发展过程,疍家生存方式、民俗风情和新貌,以及各地水上族群文化等内容。360件(套)文物展品、大型展演装置、智能互动项目……这座临“海上村落”而建的博物馆,为观者展示疍家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也让走向辽远的疍民重返精神原乡。
初入馆内,置身于以“涨海推舟、百舸争流”为主题的序厅,三折幕大屏将一卷卷潮起潮落的疍家生活图景铺展开来。左侧的闯海雕塑颇具动感,艺术化呈现疍家人劈波斩浪、团结无畏的瞬间。穿过门,主展厅以蓝色为主色调,浓郁的海洋气息扑面而来,疍家历史文化巡游就此开启。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第一部分“源流篇”——诞生南海,讲述了海南疍家的来源及发展。观者可循着史前至明清的时间线,探寻疍家人繁衍生息的脉络。
远古的疍家先民筚路蓝缕,开启了耕耘大海的序曲。眼前,微缩复原版的旧石器时代落笔洞人生活场景,展示处于萌芽期的海南海洋文化。来到新石器时代,一幅立体地图以考古发掘的贝壳墙为底,环海南岛的贝丘遗址分布其上,陵水、三亚一带因自然环境优越、海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贝丘遗址数量众多。
先秦百越时期,海南岛是西瓯、骆越分支所在地,他们是海南疍民的祖先,既有“离耳”“雕题”“儋耳”等百越族群的特征,也有珠贝舟楫、捕鱼嗜鲜等海洋文化特征。
如何让先秦疍家传说变得更有趣?透明展板上的《山海经》《博物志》等内容皆可考证,光影装置播放独木舟、树皮衣等画面,观众可以在触摸屏上根据提示图案绘鱼鳞纹,加深对雕题等风俗的感受。
秦汉至南北朝,随着社会变迁,不断有人来到海南成为疍民。大秦孑民、南越遗民、儋耳珠崖、鲛人采珠、卢亭户……5根竹简造型的柱子矗立,分别记载着不同时期疍民的形成及称谓。
继续沿着时间线游览,隋唐宋元是历史上疍家发展较为重要的时期。隋唐时,岭南疍民始见于史籍,宋代出现了第一个主要名称——“蜑(疍)户”。宋元两代,朝廷设专司管辖疍民,蜑兵运粮、乌蜑采珠是当时疍民的境遇JN江南·(中国)体育最新官网入口 - 登录页面。除了文献资料,绘画、木刻等艺术品,再现了《过陵水诗》、“崖门海战”等精彩瞬间。
从汉至元,采珠一直是朝廷加于疍民的沉重负担。展厅一隅特别设置了这一主题的沉浸式投影影院,观众可站在船头,跟随采珠者“潜”入海里。“不仅感受到了与海搏击面临的凶险,还了解了古代疍民采珠的高超技艺。”游客王明希体验后说。
明清时期,疍民被削除贱籍,获准上岸生活。他们有的和汉族、黎族杂居,有的加入朝廷水军,参与抵御海寇。同时,疍民足迹遍布各处港湾、河口,其活动范围明显扩大。展厅内,清人郑一嫂带领疍民抗英的事迹被创作成系列艺术画,结合征集到的铁炮等文物,展现了疍民的爱国情怀。
世代生活在海上的疍家人,形成了区别于陆地居民的习俗。以“疍在天涯”为主题的第二部分“风情篇”,无疑是整个陈列展最为精彩和鲜活的部分。该篇通过大量的艺术造景、仿真模型、互动装置、实物文物等,生动展现了海南疍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
“太逼真了!好像真站在渔排上。”踏入第一单元“向海而生”的空间内,展厅地面局部抬高,只见脚底下“木板”搭起纵横交错的“网格”,数十条“鱼儿”在水中畅游,原来这是地面LED屏营造的虚拟网箱,使观众仿佛漂浮于渔排之上,体现了疍家亲水的文化特色。
一旁,经做旧处理的渔排浮屋分区明显,包含前庭、前屋和后室,屋内摆放着不少疍家人的老物件,充满生活气息,呈现了陵水疍家水上居住、水下养殖的独特景观。
继续往前走,以渔为生的图景在眼前铺开。船是疍家人的立身之本,疍家人造船作舟历史悠久。锯、斧、凿、墨斗、刨子……展柜中各式各样的造船工具颇具质感,带着岁月留下的痕迹。现场有捲蓬艇、机船、灯光船等多种舟船模型,还有等比例还原的木船框架。造船的人员、工序及开船禁忌习俗等介绍十分详尽。
耕海牧渔,是疍家人生活的奔头。手工编织的鱼篓和渔网、大小不一的鱼钩和螺叉、木质水斗、鱼标灯……透过一件件展品,可以看出海南疍家人的勤劳与智慧。其中,由一个瓷碗和四个螺壳制成的“叮当碗”造型别致,引得许多观众驻足观赏。
制盐和海上运输,也曾是海南疍家人的生计与工作。综合信息台和制盐工具,展示出古法制盐工艺特点。自半空垂下的幕布上,呈现了疍民使用牛车在浅水滩涂之间运输人员和渔获的海上奇景,这也被称为“牛车渡”。
此外,部分疍民还参与筑堤围垦造田、种植水稻等农耕活动,妇女有的以纺织为业。现场展出了卷线机、竹梭、木尺等纺织工具。
生于江海,居于舟船,是人们对疍家人栖居方式的第一印象。参观“风情篇”第二单元“滨海而居”,观众会发现,疍家人居住空间的演变,先后经历了水上船只、临水窝棚、陆地楼房三个主要阶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转角处,月光的投影烘托着写意的展示场景,疍家艇和疍家棚映入眼帘,船头、屋外的亲人相依偎,仿佛在诉说着疍家人在海上漂泊的不屈与顽强,以及对家的牵挂与思念。
“现在港湾里已经见不到这种疍家棚了,博物馆的这个还原度很高,让我想起了童年时光。”新村疍家人郑玉琴望着眼前的房屋造景,十分感慨。馆内的许多场景勾起了她的回忆。
移步换景后,空间变得开阔,布展者以中心展岛的方式,运用多种展陈手段,立体呈现疍歌、服饰、节庆、婚礼、美食等疍家特色民俗文化。
疍家人重视春节、端午节、元宵节等节日,在节日庆典上,疍家人仍保留着游神、拜祖、祭海等习俗。除了图文介绍,展馆空间中还设置了舞狮、飞龙等艺术装置,以写实或写意的方式,展现疍家节庆活动中的特色文化元素。
现场关于疍家水上婚礼的造景十分“吸睛”,布展人员将盛大的“花艇迎新 对歌传情”场面搬到观众眼前。船头的新娘戴着头冠,十分俏丽,观众可穿行于花艇间,感受水上婚礼的独特和浪漫。
而船边的几座“人生舞台”,依托现代艺术装置和舞台化展示定格人生片段。从天真无邪的孩童时期,依恋家人,到长大遇到心上人欢喜雀跃,再到出嫁前夕,姑嫂姐妹“哭嫁”“叹家姐”,不舍家人,最后新娘上船出嫁,开启人生新阶段。这一系列场景视觉效果强烈,也在提醒着观众,许多文化现象正在消失。
白啰调、叹家姐调、咕哩美调、木鱼诗调……“疍歌”又称“咸水歌”,是疍家人的情感载体,已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疍家人想好日(子)呀过,下到海南呀离开故乡,捲蓬艇子过海过洋,受海上呀几多风呀浪……”婉转动听的疍歌传入耳中,今年63岁的郭亚清在游览时回忆起海上生活,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原为陵水新村疍民的他,在过去30多年间和妻子定居于三亚海边渔村,疍歌承载着他内心深处的乡愁。
另一旁,“疍歌悠悠”虚拟演唱舞台人气火热,观众站在指定位置,抓举屏幕中的虚拟话筒,再选择疍家帽或裹头巾等装饰,就能披着月光游荡于水上,体验录制一首歌谣。
除此之外,现场还有多种互动方式。比如,观众可以点击数字屏幕,按照提示操作,调动视、听、触等感官系统JN江南体育最新官网入口,体验“烹制”气鼓鱼粥、疍家糕、蚝蛎煎海鸭蛋等疍家美食,或通过玩问答游戏了解疍家的食之礼仪。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许多疍家人上岸居住,置产兴业,告别过去浮生江海的漂泊日子,过上安定幸福的新生活。部分疍家人在聚居地创新发展文旅产业,水上人家续写传奇。
在第三单元“疍家新貌”展区,几个大型现代艺术装置构筑空间,展示新时代疍家新气象。半圆“贝壳式”展墙展现了上岸定居疍民村落和疍民学校的发展变迁,另有展墙展现疍民保卫海疆的传统。
场馆内,深海网箱的空间装置,体现了疍家渔业养殖从浅海走向深海,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同时,布展人员利用缆车VR技术装置、LED屏幕和数字沙盘,让观众纵览疍家风貌,了解陵水疍家文化旅游区发展规划,以及该文化旅游区如何与南湾猴岛等旅游景点互联互通,使海南疍家博物馆成为疍家文化旅游宣传中心与文化枢纽。亮点纷呈的展陈内容向观众递出陵水疍家文化这张闪亮的名片。
除了中国疍家,世界上还有不少水上族群世代过着“以水为田、以舟为宅”的生活。第三部分“天下篇”——疍行四海,让观众领略水上文化的辽阔。
有别于第一、第二部分沿展线参观的方式,这部分内容适合观众采用多屏交互查询和沉浸式数字体验的方式参观,你可以坐下来,借助现场设备慢慢了解世界各地水上族群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从岭南疍家、福佬疍家、客家疍家,到巴瑶族、洞里萨湖居民、冈维埃水村等,在场馆里,你也可以一览世界水上族群风俗风貌,一边观展一边学知识、增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