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应知应会知识
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应知应会知识答: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统称为行政执法“三项制度”。
答: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聚焦行政执法的源头、过程和结果,将“阳光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的理念融入到行政执法全过程,是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大举措,是提升行政执法水平质量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保证,对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政府公信力,营造更加公开透明、规范有序、公平高效的法治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答:各级行政执法机关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需要建立完善的相关制度主要包括:(1)本机关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的工作方案;(2)行政执法信息公示制度;(3)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4)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5)行政执法规范用语指引;(6)服务窗口管理制度;(7)音像记录设备使用管理规定;(8)行政执法案卷管理制度;(9)行政执法裁量基准;(10)其他方面制度。相关制度文件包括过去适用的和新制定的,文件具体表现形式不限;适用本级政府或上级部门制定的制度,可以不再另行制定。除上述制度外,行政执法机关可以根据本单位、本系统执法实际和创新工作需要,制定有行业特色的其他制度。
答:各级行政执法机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工作职能,参照上级执法机关制定的有关示范文本和工作指引,制定本部门、本系统规范执法的制式文本:
二是行政执法服务指南,主要针对依申请的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给付、公共服务等政务服务事项;
三是行政执法流程图,主要包括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征收征用、行政检查等行政执法流程图,制定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流程图;
四是有关清单,按照有关要求制定公开权责清单、随机抽查事项清单、行政权力事项实施清单、“互联网+监管”清单等,制定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目录清单。
答:行政执法公示是指针对行政执法信息公开不及时JN江南·(中国)体育最新官网入口 - 登录页面、不规范、不全面等问题,按照“谁执法谁公示”的原则,由行政执法机关将行政执法信息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通过一定的载体或者方式主动向社会公示,保障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答: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信息公示制度,明确本机关行政执法信息公示的内容、方式、期限及与执法信息相关的采集、传递、审核、发布等职责分工和程序等。
答:事前公示的信息主要是与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职责行使有关的信息,主要包括:本机关权责清单、随机抽查事项清单、行政权力事项实施清单、“互联网+监管”清单等,并进行动态调整JN江南·(中国)体育最新官网入口 - 登录页面。具体清单内容及公开方式按照有关主管部门的要求办理。行政执法主体和人员信息全国行政执法监督平台进行公示。依申请的行政执法行为,要在办理场所公开服务指南和执法流程图等,明确执法事项名称、受理机构、审批机构、受理条件、办理时限等内容,便于群众了解、查询。
一是表明执法身份。行政执法人员进行监督检查、调查取证、采取强制措施和强制执行、送达执法文书等执法活动时,要佩带或者主动出示能够证明执法资格的执法证件。在政务服务窗口从事行政许可等执法工作的人员,通过在窗口设置岗位信息公示牌,表明执法身份。国家规定统一着执法服装、佩戴执法标识的,执法时要按规定着装、佩戴标识。
二是出具有关执法文书。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按照法定程序和执法案卷制作要求,制作行政执法文书,送达当事人,主动告知当事人执法事由、执法依据、权利义务等内容。
三是公示政务服务信息。政务服务窗口要公示申请材料示范文本、办理进度查询、咨询服务、投诉举报等信息。
二是公示内容。行政执法决定的公示可以采取摘要形式或者决定书形式。采取摘要形式向社会公示的,应当公示行政执法决定书文号、行政执法相对人名称、行政执法事项名称、主要事实、依据、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行政执法机关名称和日期等内容。
三是公示时限。行政执法机关作出执法决定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的决定信息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公开,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四是公示内容的变更。公示的执法信息内容不准确,已公开的行政执法决定被依法撤销、确认违法或者要求重新作出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及时更正、撤下。
答:不是所有的与行政执法有关的信息都要公示。行政执法机关公示行政执法信息,除了要遵循合法原则、比例原则、民商有别原则、善良风俗原则、公共秩序原则、原则等原则外,还应当符合《保守国家秘密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行政执法信息涉及国家秘密,公开后可能危及、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公开后可能妨碍正常执法活动的,行政执法机关不得向社会公示。行政执法信息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原则上不得向社会公示,依法确需公开的,要作适当处理后公开。
答:按照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要求,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于每年1月31日前公开本机关上年度行政执法总体情况有关数据,并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
答:“双随机、一公开”,即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答: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是指行政执法机关通过文字记录、音像记录等方式,对行政执法过程中执法程序启动、调查取证、审查决定、送达执行等执法全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实时留痕的活动。
答: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根据行政执法行为的类别、阶段和环节等不同情况,明确记录的内容和方式,同时要明确文字记录和音像记录的存储、使用和管理等内容。
答:文字记录是以纸质或电子文件对执法全过程进行记录的方式,以行政执法文书、检测鉴定意见、专家论证报告、证据材料等为主要载体。
答:行政执法机关应通过规范本部门或者本系统行政执法文书,制定执法规范用语和执法文书制作指引,规范行政执法的重要事项和关键环节,做到文字记录合法规范、客观全面、及时准确。执法规范用语和执法文书制作指引由行政执法机关结合部门和行业特点自行制定。
答:音像记录是指通过照相机、录音机JN江南体育最新官网入口、摄像机、执法记录仪、视频监控等设备实时对行政执法过程进行记录的方式,包括照片、录音、录像、视频等。
答: 不是。对文字记录能够全面有效记录执法行为的,可以不进行音像记录。对查封扣押财产、强制拆除等直接涉及人身自由、生命健康、重大财产权益的现场执法活动和执法办案场所,应当进行全过程音像记录。对现场执法、调查取证、举行听证、留置送达和公告送达等容易引发争议的行政执法过程,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音像记录。
答: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制定音像记录设备使用管理规定,根据行政执法行为的不同类别、阶段、环节,明确进行音像记录的执法事项名称,执法环节,采用的记录设备、场所,记录内容的存储、使用、管理、调阅监督等内容。要指导行政执法人员按照执法规范用语文明开展音像记录。
答: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应当按照工作必需、厉行节约、性能适度、安全稳定、适量够用的原则,结合本部门执法具体情况,配备音像记录设备,建设询问室和听证室等音像记录场所。
答: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完善行政执法案卷管理制度,加强对执法台账和法律文书的制作、使用、管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档案管理规定归档保存执法全过程记录资料,确保所有行政执法行为有据可查。积极探索成本低、效果好、易保存、防删改的信息化记录储存方式,通过技术手段对同一执法对象的文字记录、音像记录进行集中储存。建立健全基于互联网、电子认证、电子签章的行政执法全过程数据化记录工作机制,形成业务流程清晰、数据链条完整、数据安全有保障的数字化记录信息归档管理制度。
答: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是指行政执法机关作出重大执法决定前,必须进行法制审核,未经法制审核或者审核未通过的,不得作出决定。
答: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建立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明确具体负责本机关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的工作机构和人员,法制审核的范围、内容、程序和送审材料报送要求等。
答:行政执法机关应当明确本机关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的机构,法制审核机构原则上与行政执法承办机构分开设置,一般是行政执法机关的法规科(处)室或者承担相应职能的科(处)室。
答:行政执法机关要把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人员调整充实到法制审核岗位,配齐配强法制审核工作力量,使法制审核人员与承担的工作任务相匹配。法制审核人员原则上不少于本单位执法人员总数的5%。本单位执法人员总数按照执法岗位设置总数计算。
针对基层法制审核专业人员数量不足、分布不均等问题,行政执法机关可探索建立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参与法制审核的制度机制,发挥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在法制审核工作中的作用,实现法律专业人才资源共享。
答:凡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或引发社会风险,直接关系行政相对人或第三人重大权益,经过听证程序作出行政执法决定,以及案件情况疑难复杂、涉及多个法律关系的,都要进行法制审核。除适用简易程序作出的行政处罚外,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前都应当进行法制审核。
答:行政执法机关应当结合本机关行政执法行为的类别、执法层级、所属领域JN江南体育、涉案金额等因素,制定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目录清单。上级行政执法机关要对下一级执法机关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目录清单编制工作加强指导,明确重大执法决定事项的标准。
答:行政执法机关的法制审核机构重点审核行政执法主体是否合法,行政执法人员是否具备执法资格;行政执法程序是否合法;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合法充分;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准确,裁量基准运用是否适当;执法是否超越执法机关法定权限;行政执法文书是否完备、规范;违法行为是否涉嫌犯罪JN江南体育最新官网入口、需要移送司法机关等。
答:行政执法机关应当规范法制审核流程。行政执法机关作出重大执法决定前,行政执法承办机构应当将拟作出的行政执法决定及相关证据、依据等材料提交本机关法制审核机构审核;法制审核机构完成审核后,根据不同情形,提出同意或者存在问题的书面审核意见;行政执法承办机构对法制审核未通过的,应当作出相应处理后再次报送法制审核;双方对审核意见无法达成一致的,由法制审核机构报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决定;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行政执法决定作出前需要经过集体讨论的,应当先进行法制审核。
答:行政执法机关主要负责人是推动落实本机关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第一责任人,对本机关作出的行政执法决定负责。行政执法承办机构对送审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以及执法的事实、证据、法律适用、程序的合法性负责。法制审核机构对重大执法决定的法制审核意见负责。因行政执法承办机构的承办人员、负责法制审核的人员和审批行政执法决定的负责人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枉法等,导致行政执法决定错误,要依纪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答:加强和完善行政执法案例指导、行政执法裁量基准、行政执法案卷管理和评查、行政执法投诉举报以及行政执法考核监督等制度建设,积极做好相关制度衔接工作,形成统筹行政执法各个环节的制度体系。
答:各级各部门要广泛开展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专题学习培训,加强业务交流。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要求,加强对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的宣传,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方式,全方位宣传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的重要意义、主要做法、典型经验和实施效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为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