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江南体育最新官网入口“三雅道”中的东方美学
JN江南体育最新官网入口“三雅道”中的东方美学5月21日是“国际茶日”,人们对茶的喜爱从古延续至今。茶道作为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艺术,与花道、香道一起并称为“三雅道”。正如明代著作《茗谭》中所说:“品茶最是清事,若无好香在炉,遂乏一段幽趣;焚香雅有逸韵,若无名茶浮碗,终少一番胜缘。”品茗、焚香、插花是中国的千年风雅,茶道是品尝自然的滋味,香道是细嗅自然的气味,花道是欣赏自然的和谐,茶道益心、香道静心、花道养心,三者都表达着中国人对“天人合一”的向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典优雅、愉悦从容,亦可为现代繁忙的人们带来一份别样的安宁,为生活增添几分雅趣。
我进入茶的国度,行进三十载,经历三个时期:无知期——对什么茶品都感到很新鲜,却又陌生,不知何谓品级,如雾里看花;萌芽期——已能分辨我国六大茶类及其品级的高低之别,胸有成竹;精明期——可以精选出有品位的各类茶品,包括内地及港、澳、台的乌龙茶,以及对新旧普洱品质进行鉴别和定位。
对于好茶的定义,作简单的看待,就是个人感到舒适味美者,就是好茶;但作为茶的知音者,对品佳茗,自然有着更深入的体会——除了味美和舒适之外,更要细心体会茶的余韵在口腔内的层次感以及味觉深入至体内神经细胞的各种嬗变,极致处会让人达到进入魂游太虚的忘我境界。
当然,茶品的选择根据个人的取向而定,即使同一道佳茗,有人倾向浓泡品尝,有人独钟淡雅欣赏,也是各说各的好,各有理据。以我个人观点,若两者都能让你感到浓淡相宜,那才算得上是懂得品茗的高人。
一壶好茶,不论绿青红白黑,均犹如四季分明。有幸,我那挑剔的味蕾清晰记录下它们各自最美好的模样——
绿茶:必须能表现出大自然在寒冬过后大地回春的祥和与活性,好让人感到原野的芬芳、晨曦的温暖,如呼吸到高山幽境的负离子,使人立刻轻松愉快,获得如释重负的“放下”之趣。
青茶:分为清香型和浓香型。前者如王者之香为上品,活色生香,通神透体,尽向浑身的毛细血管散去。后者则还原浓酽味醇,口腔瞬间被攻占,中段又仿佛爱侣谈情,甜蜜有加。
红茶:纯美舒适、甜润可口,芬芳自然,如同入秋后观赏山野间枫叶,遍山火红,与落霞相映成趣,让人倍感神清气爽,暖在心头。
白茶:以福建深山野放者为上,高山不施农药者为次,汤清味雅,水润如山泉,韵细味长,轻身减压,亦是佳品。
黑茶:上十年陈者算是珍品,可泡可煮,煮过后,茶汤清心润肺,灵神通体,闭目养神之际,如刘姥姥畅游大观园,赏心悦目之余轻身自然。其中,以湖南安化茯砖与千两茶最具代表性,较为优质者,属自然长出“金花”,称为冠突散囊菌,为珍品。能陈放10年至20年以上者,被视为祛除“三脂”理想之选,药香明显。
选好茶之后,如何泡出一壶好茶,依靠的是常识与智慧,包括对茶性的理解、水质的选择、水温的应用、浸泡时间的长短,以及器皿的选用等。
一杯好茶的出现离不开闷、醒、温。闷茶、醒茶、温茶,是泡茶过程的几个关键步骤。一壶好茶,常须“步步为营”,个中分寸了然于心。
闷茶,茶入壶开始浸泡时作洗茶之意,过后开始泡饮,视浸泡时间长短,也作闷茶之意。闷茶时间越长,境界口感越高,但万不能以100摄氏度高温浸泡,茶品会变得粗糙感明显,闷泡绿茶则会产生熟汤味,绿茶原香与韵味尽失。
醒茶,亦具两层含义。所有藏上一段时间的茶,在准备开汤前几天须将茶叶倒出散散味,让茶重新接触新鲜空气,像人们过新年一样,除旧迎新,集聚紫气东来之势。醒茶的第二个含义是,开始泡茶时,先烫热器皿,置茶叶入壶后,盖上壶盖,提起茶壶轻轻摇动片刻,让茶醒觉开味,以饱口福。
温茶,其意有二。如果说温、闷、泡是以热水烫闷茶叶,倒掉茶汤,等于有醒茶之意,是谓开茶。其二,数巡泡茶过后,茶汤势必会水淡味薄,如愿继续浸泡,特别是最后一泡,可取90摄氏度水温久闷泡,出汤水质软绵,滋味温和厚润。
品茗过程中,合理的投茶量配上适宜的茶器,洗茶之后JN江南体育,闷泡时间适度的茶汤,新茶者,鲜爽味美,陈年茶者,则味纯厚润,绵滑可口,堪称一度好茶。
若茶汤、香气与可口舒适度出现偏差,大致归于以下原因:投茶量过多,茶汤过浓,压着香气透不出来;水温过高,茶素浸出物过量,口感粗糙,出现不和谐味觉;浸泡过久,茶汤苦涩,舌面粗糙,茶素浸出物过浓,茶香被茶汤浓度盖过,滋味消失,变成苦涩味道,令口舌麻钝,特别是冲泡新鲜绿茶时,上述缺点非常明显。
沉香、灵壶、活水、知己,均为茶之佳配。夕阳西下,于竹林间、茶室内,拿出一把钟爱了一生的好壶,撬一款古韵新发的蓝印,以飨对面之三两好友,蓝印清颜如芷,汤色却烨若春敷,浅啜慢品,高山上的阳光雨露散落在喉韵,心有驻留。人、茶、器今世偶遇,因缘和合,以茶为鉴,敛心静思,饮茶始得真趣,浮生若茶,甘苦一念。
中国香自古有之,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数千年风雨历程,与众多传统文化艺术相互交融,涉及中医药学、考古学、动植物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多学科领域。
最早的香,指食物之香。从甲骨文“香”字,可以看出其好似谷物发散香气的象形含义。远古时代,人们用大自然赐予的珍贵食物之香来祭天礼地。许慎《说文解字》中对香的解释为:“香,芳也,从黍从甘。《春秋传》曰,黍稷馨香。”
后来,香又引申为草木之精华、天地之正气,是对自然界天然动植物香料的总称。《辞源》中说:“凡草木有芳香者皆曰香。”现在国际公认的香料有3600多种,如大家熟悉的沉香、檀香、麝香等,还有一些大家不太熟悉的如安息香、乳香、没药等。
狭义之香,是指以芳香类香药材为原料,对香药材进行传统炮制,根据中医“君、臣、佐、使”原则和合配方,依照传统工艺生产加工的各类香品。这些香品经过窖藏、醇化之后,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养生用香。
人类对美好香气的喜爱与生俱来,犹如蝶恋花、木向阳。《黄帝内经》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道出香之气味相合,犹如天地之健顺、阴阳之平衡。
人类对香的需求属于身体之本能。中医书籍《景岳全书》记载:“气血闻香则行,闻臭则逆。”香气不仅能扶正祛邪、行气活血,还能培扶人之阳气,以抵御外邪入侵,起到日常养生保健、远离疾病困扰的作用。《黄帝内经》云:“五气各有所主,唯香气凑脾。”香药有助于养护阳明经,为五谷运化精微物质、给身体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起到辅助作用。
自古以来,社会各阶层都对中国香情有独钟。香之为用,于庙堂之上,帝王用以祭祀祷告,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于文人雅士,用以修身养性,品茗雅谈;于普通百姓,用以祭祖婚丧,辟邪保平安。
远古时代,香事主要用于祭祀,同时还有日常洁身避秽之用。先秦时期,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普通百姓,都有插佩香草的习俗。传统香草有萧、兰、蕙、椒等,通过熏烧(蕙草、艾蒿)、佩戴(香花、香囊)、煮汤(泽兰、白芷)、熬膏(兰膏)、入酒(郁鬯)等方法使用。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户户挂艾草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从文献记载来看,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亦可追溯到商周时期。香囊,古称“容臭”,即将干燥的芳香植物,置于绸缎或纱布缝制的香囊中,佩戴于身,在香身的同时,还有避秽防病之效。屈原在《离骚》中说“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篱、辟芷、秋兰都是香料;而“椒专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帏”中,佩帏即指香囊。
汉武帝用椒房之宠,以彰皇后之尊。以花椒和泥涂墙,不仅可以祛湿暖房,还有着避秽除恶、象征子嗣昌盛等意义。汉武帝还喜爱熏香,钟爱博山炉。博山炉是中国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用器具,因其山形重叠的外观而得名,并以其精巧设计引领千年香风之盛。另,《汉官仪》载:“尚书郎含鸡舍香,伏其下奏事JN江南体育。”这里是说,官员向皇帝奏事时要含“鸡舍香”以香口,以至于后世用“含香”代指在朝为官。张骞通西域后,大量异域香料通过贸易和进贡渠道进入中国,丰富了中国香料种类,并为合香的盛行创造了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教用香出现。隋唐时期,随着国力的增强,宫廷用香趋于奢侈化JN江南体育最新官网入口。唐代笔记小说集《杜阳杂编》中这样描述:“隋炀帝每至除夜,殿前诸院设火山数十,尽沉香木根也。每一山焚沉香数车,以甲煎沃之,焰起数丈,香闻数十里JN江南·(中国)体育最新官网入口 - 登录页面。一夜之中用沉香二百余乘,甲煎二百余石,房中不燃膏火,悬宝珠一百二十以照之,光比白日。”唐宫香风亦奢,唐明皇、杨贵妃邀李白在兴庆宫沉香亭侧填诗,为赏牡丹助兴JN江南体育,还有王公贵族,捐献大量金银器及珍贵香料以贡寺庙。
宋朝是中国香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秉承大道至简的审美风格,从宫廷贵族到士大夫,皆以用香、合香、品香为雅致之道JN江南体育最新官网入口,并作为彼此馈赠交往的方式。苏轼、黄庭坚、李清照等文学巨匠,更为香文化添加最美注脚。“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JN江南体育。重闻处,余熏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翻香令》里的词句,是苏东坡细腻情感世界与品香生活的生动写照。丁谓的《天香传》,详实描述了宋早期宫廷用香情况和香的优劣等级、品闻规则,并奠定了海南沉香“一片万钱”的“众香之王”地位。更有各家香谱,总结归纳了宋朝以前中国的用香文化,从香之品、香之异、香之事、香之法等各方面记述了中国香文化。整个宋王朝,可谓香风弥漫。
明清时期是中国香文化的总结阶段,虽然海禁限令屡次颁布,但官方香料的朝贡和交流并未受限。上层社会的香生活趋于便捷,线香的发明与普及还伴生出“炉瓶三事”(指香炉、箸瓶及香盒三种器具)的燃香方式。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宣德炉自诞生之初,便凭借其严格的材料筛选、精心的淬炼与考究的工艺,成为历代文玩收藏家的心头好。
中华民族历来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恭谨而自信,直到近代鸦片战争,国家落后挨打的经历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严峻挑战,很多传统文化类型出现断层,香文化亦如此。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复兴,中国香文化因其雅致、精美、有效等特点,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得以发掘传承,助力文化复兴。
古人用香,一为“养性”,二为“养生”。历史上有许多用香药来预防流感、瘟疫等传染性疾病的记载。人通过呼吸、熏蒸、涂抹等方法摄入香料成分,其量虽小,却能影响整个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养生功效。“香养”作为一种自然的、靠本草药性来调整机能的养生方式,顺时、顺候、顺人、顺势而为,从某种意义而言,其本质是真正的“香道”。作为制香人,则需要秉持“匠人匠心”,深刻了解和精准选择香药材,以便更好地“援物比类”,将天地之间的馥郁芬芳通过双手进行自然融合,制作出好的养生香。
提到插花艺术,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日本的花道。英语里有个单词“ikebana”,是由日语“生け花”直接音译而来的,意思是日本插花或东方形式的插花。其实,最早的东方式插花出现在中国。中国插花历史悠久,日本花道奉飞鸟时期的外交家小野妹子为始祖,就是因为他奉当时执政的圣德太子之命远渡大隋学习中国的、文化与宗教,并将隋朝佛前供花带回日本。
就广义的插花而言,中国插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诗经·郑风·溱洧》有“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的诗句;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可见,早期的中国插花以簪花、佩花、折枝为主,使用目的是装饰。
到了汉代,佛教的传入带来印度的贤瓶供花,这使得中国插花不论在形式还是思想上都受到启迪。唐代,佛教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地位极高,中国插花这时主要是佛前供花,宫廷插花和世俗插花也已经兴起。作为我国最早的插花艺术著作,唐代罗虬所著《花九锡》建立起中国插花的理论体系,不过,这个体系并非插花技术的体系,而是赏玩的体系。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因为佛教活动受到限制,佛前供花的数量有所下降,其地位逐渐被宫廷插花取代。
宋代理学的兴起为中国插花奠定了哲学基础,加之此时绘画、陶瓷等艺术的繁荣,推动了中国插花的发展,不仅宫廷插花十分兴旺,文人插花也开始大行其道。这个时候的插花推崇师法自然的理念,并与点茶、焚香、挂画一道被称作“生活四艺”,成为中国文人优雅生活方式的象征。至此,中国插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形式,成为兼顾装饰与修身养性功能的艺术。宋代插花以上下分层立式结构的宫廷插花和一种植物插制的插花最具特点,由一种植物插制的插花后来还被推崇为文人插花的最高形式,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后期。
元代以后的统治者无心插花,宫廷插花就此没落,文人则承担起领导插花潮流的重任。文人并无皇家的财大气粗,于是出现了中国插花的简化形式。除了文人插花,世俗插花也变得更加兴盛。宫廷插花被达官贵人、富商巨贾等继承下来,演变为富贵人家的厅堂插花。
明代插花无论在理论还是技艺方面都已臻于成熟完善。明末清初,写景插花的成熟与组合式插花的兴起,带给中国插花又一次辉煌。明清出现了不少插花著作,高濂的《遵生八笺》、沈复的《浮生六记》都有关于插花的论述,张谦德的《瓶花谱》、袁宏道的《瓶史》更是插花领域的知名专著。此外,清代“谐音插花”大行其道,几乎到了“凡材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程度JN江南体育。但清末开始,随着社会的动荡以及文化的没落,中国传统插花艺术逐渐走向衰落。
纵观历史,中国传统插花是以理学思想为哲学基础,具有宗教、宫廷、文人、世俗等多种插花风格和形式的艺术宝库,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系统的插花理论、精湛的插花技艺与独特的赏花方式。重赏玩、重意趣是中国插花独有的审美观照,中国意境和中式审美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插花艺术在现代越来越受到欢迎。2008年,“传统插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祖先留下的丰厚遗产,中国传统插花有必要得到进一步的关注、继承、弘扬、振兴。
我们今天学习中国花道,除了能够用花卉表达情感,发挥其装饰家居、美化生活的作用,还可以从中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以及中国艺术史,在传统历史文化的熏陶中提高审美、陶冶情操,甚至通过学习花道中蕴含的全局观下的取舍、细致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对花及人的尊重等思维方式,“蒙养”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心中有壮阔山河,手中就能表现出“长河落日圆”;心中有清幽景致,手中就能表现出“杨柳岸晓风残月”……以花枝为笔,抒胸中逸气,并用这样的画面感染观者,则是我们学习中国插花追求的境界。